侨界骄子 首页>>侨界风采>>侨界骄子

农业信息化道路上的先行者——记中国农业科学院留德学者、海淀区侨联副主席王文生教授

2017-03-22 |

       
  王文生,1965年1月生,北京市海淀区第九届政协委员、区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和港澳台桥委员会委员、区侨联副主席,农业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学会理事,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学会现代农业与航天育种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农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副理事长,九三学社中央农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科技大学特聘教授。1987年获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计算机与应用专业学士学位,1996年获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软件应用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获德国DAAD奖学金,2001年获德国波恩大学农业经济博士学位。2002年作为留学归国杰出人才受聘于中国农业科学院。

  王文生目前主要研究信息和网络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以及农业经济数量分析,在该领域负责多项科研项目,曾与德国吉森大学合作,开发了第一套黑龙江省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在德国波恩大学学习和工作期间,完成“信息技术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项目研究。自2002年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以来,先后主持科技部基础条件平台“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攻关“中国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与机制研究”项目、财政部“立体农业污染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项目、科技部支撑“农村现代农村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参与主持国家863项目“网络化农业远程诊断平台研究”等20多项课题等,并于2003年被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聘为ICT研究项目专家,领导撰写“ICT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促进中国报告”;2005年被德国技术合作部(GTZ)聘为农业信息领域项目专家,参与评审德国和欧盟在华相关技术合作项目。此外,他还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英文《信息和通信技术对中国农户的影响》专著1部,参与撰写英文著作1部,英文报告2部,主编《中国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与机制研究》著作1部。此外,向全国政协提交的《以农村信息化促进新农村建设》提案,获九三中央特别提案奖,《搭建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创新农技推广体系建议》作为九三中央建议,得到前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同志的高度重视和批示。

  对于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三农”问题,他认为,首先要打破部门分割,整合各个涉农部委已有的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规划和成果,制订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农业农村应用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确定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和保障措施。其次,要整合涉农部委科技资源,针对传感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核心技术应用,做好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市场培育、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第三,由农业部等涉农部门组织建设和完善相关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依托国家农业数字图书馆、科技农村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农业部金农工程科学数据分中心,实现“三农”问题的快速反应与科学解决。

  王文生很爱读杰克?伦敦的小说,觉得他的小说充满丰富的想象力、蓬勃的生命力和戏剧的张力。他也喜欢杰克?伦敦这位将冒险当成享受的作家本身。他爱辛弃疾的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从词中他读出古代军人的勇毅和豪情壮志。然后,他最擅长的不是小说也不是诗文,而是计算机语言。不过只提计算机不能准确概括他所从事的工作,还得加上“农业”这个关键词。说起和农业的缘分,王文生不禁笑道:“那可说来话长……”

  与农业的不解之缘

  “第一次下农田,闻到了和机房不一样的味道——泥土和着农肥的味道,看到了和机房不一样的风景——绿油油的田地。”

  “我出生在城市,学的是计算机,可是与农业却有剪不断的联系。”王文生笑道。1987年,王文生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毕业,恰逢黑龙江省农牧渔业厅筹建信息中心急需计算机人才。经过母校老师的推荐,他进入中心,并在那开始了他与农业的不解之缘。说起第一次与农田的“亲密接触”,王文生记忆犹新:“在机房,是人和机器打交道;在农田,就是人和自然打交道了。当时觉得一切是那么地新鲜。”

  1993年,王文生参与开发和德国吉森大学合作的“第一套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决策支持系统”。“利用计算机模型数字化,这套系统可以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多种解决方案。”他说道,“这相当于利用计算机开处方。农户种植何种作物,施肥多少,国家应该给予多少补贴,全部可以由计算机给出结果。”用计算机语言为农业生产做贡献,王文生所学的专业成为了他与农业之间紧密相连的纽带。

  在波恩大学攻读博士期间,王文生选择了农业经济学方向,也因此与农业的“缘”变得更加紧密。期间,他与导师一起完成了有关“信息技术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这项研究让王文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巨大作用。

  一个不满足于安稳的人

  “认识我的人都会说我很传统,爱学习爱看书,书生气十足。可是时日久了就会发现,我并不是看上去的这么循规蹈矩,其实我是个不爱安稳的人。”

  “不爱安稳”是王文生不安于现状的写照。毕业后,他曾被分配到黑龙江省农牧渔业厅筹建信息中心,日后又曾受聘于德国诺曼基金会驻华代表处和荷兰攀达软件集成公司北京代表处工作。这几项工作均算得上当时的“香饽饽”。但是,1998年王文生放下了让人羡慕的工作,选择到德国波恩大学攻读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这一路上,王文生攻克了语言关,并自学了经济学。“那时候没少熬夜的。”他笑着说,“学习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的,唯有勤奋努力!”勤奋让他用3年时间在异域拿到了通常需要5年才能拿到的德国大学博士学位。

  在波恩大学快速顺利完成学业的王文生拥有良好的发展机遇。恰逢2000年网络兴起之时,德国政府为抓住计算机专业人才,开始首次实施为特定IT人才发放绿卡的计划。凭着在外企工作的经验和计算机的专业背景,王文生本可以轻松地留在德国工作。可是,他再次放弃了“安稳”,“还是不愿意在国外给别人当一个打工者。”他笑着说,“我想要更广阔的天地,这个天地就在自己的祖国。”

  努力争做合格的先行者

  “我们只是看到了一线曙光,然后坚信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农业信息化是条很长的路。我们也只是先行者,以信息化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是大势所趋。”王文生坚信这一点。自2002年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后,先后主持并参与了30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的科研工作,其中主持研发的“基于3G的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先后入选科技部国家“十一五”重大成果和农业部十年重大科技成果。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王文生应中央政策研究部门的要求,提出“互联网+农业”打造中国现代农业升级版的政策建议,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他在建议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互联网+农业”的意义内涵和作用,明确指出“互联网+农业”能够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正成为打破小农经济制约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枷锁的利器。同时,“互联网+”通过便利化、实时化、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手段,为农地确权、农技推广、农村金融等提供精确科学的信息服务,正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互联网+农业”是一种革命性的产业模式创新,必将开启我国小农经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时,针对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实际情况,他还提出了“互联网+农业”十大行动计划建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王文生所描述的农业信息化之路让人充满期待,而站在这条充满希望之路领航的瑰丽身影,正是王文生及其团队。他们现在所做的就是在农业信息化的这条道路上进行“拓荒”与“探索”。2015年,王文生撰写了《大数据农业应用》,这也是该领域内独树一帜的“第一本书”。

  面对农业信息化推广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王文生自称:“‘领军’二字实不敢当,我们只是先行者,做事凭的是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探索精神和执著。如今,信息技术在中国农业的推广已初见端倪,播下了一粒种子。希望在太阳升起时,它能破土而出沐浴到阳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