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界骄子 首页>>侨界风采>>侨界骄子

让智慧在“中国硅谷”先流动起来--记海淀区侨联委员王英

2017-06-05 | 北京政协

  在号称“中国硅谷”、被公认为国内科技第一大区的海淀区,万人发明专利的拥有量2016年底已达到228件,是全国的28倍。

  这一成就,不仅因为海淀区拥有联想和小米等高新企业,还因为这里高效到位的知识产权服务工作。北京市政协委员、海淀区侨联委员、海淀区政协委员、海淀区知识产权局局长王英就是从事这一工作群体中的一员。

  中国知识产权运营的元年

  “让人们的智慧成果真正流动起来,从而实现其应有的市场价值。”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意义,王英认为,不仅要从源头上激励各类创新主体不断创新,为他们的发明创造授权、确权、维权服务,还应该让这些研发人员的智慧成果,也就是他们的知识产权,能够真正流动起来,以各种形式实现其应有的市场价值。

  为此,2014年,王英推动组建我国首支知识产权运营基金,专门进行知识产权的转让、许可和交易,这支基金被美国同行誉为“开启了中国知识产权运营的元年”。基金运行3年多来,收购了几万个专利。看到如此好的成绩,各地也纷纷效仿,一时间成立了不少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知识产权和金融进一步融合。

  配合着基金,2014年,王英同时策划搭建了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转让的在线服务交易平台,这是国内首个全领域、全流程、全行业、全天候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刷新了知识产权服务的新模式。有了这个平台,知识产权可以在网上实现展示、共享、竞拍、转让、质押和交易,用王英的话说,“这就是科技版的网上商城,科技丰富、改变并提高了生活。”

  在工作中,王英还发现,企业研发人员一般要花费不菲的价格购买国外大数据库账号,进行研发的深度检索。“不仅增加了国内研发人员的研发成本,而且也存在着研发方向和研发进度,及研发内容的保密和安全问题。”王英感觉“事关重大”,一边撰写提案呼吁,一边召集同事,研究制定支持企业构建中国自己的权威知识产权大数据库的政策。

  在王英和同事们的推动下,2014年初,海淀区出台专门政策支持企业构建专业的分领域的知识产权大数据库相关政策,有能力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和互联网科技服务企业开始了搭建中国自己大数据库的工作。

  2015年4月,马来西亚知识产权局局长和商务部长一行13人来海淀,购买了《世界传统药物专利数据库》,这是我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涉及世界各国天然药物专利,经过深度加工标引的中英文双语种专利数据库。我国实现了首个国产知识产权大数据库走出国门的梦想,知识产权大数据库从此开启了“输入”到“输出”的时代。

  牵动知识产权“牛鼻子” 

  王英喜欢在平时工作中进行深度思考。这些思考会促使她进行更深的研究,从而产生很多创新的做法。

  王英看到,最近几年国家引进优秀杰出人才和引进重大项目的力度都加大了,同时全国各级政府对企业的发展扶持力度也更大了,但无论是在政府的重大项目引进过程中,还是在政府对企业的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的评审中,都少有知识产权评议的环节和工作。王英认为,“应在各级政府引进重大项目、引进优秀杰出人才以及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评审过程中嵌入知识产权评议前置环节,并且一票否决。”

  对此,王英带领团队研究制定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知识产权评议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指标体系,有针对性地对项目的知识产权权属、布局、先进性、侵权风险等知识产权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并于2014年率先在海淀先行先试。3年在海淀的试行,筛选出的不合格项目,为政府节约资金达4.3亿元,试行的结果,大大提高了政府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的支持效益、放大了支持效果、聚焦了支持项目。

  在海淀先行先试的3年,也是王英不断完善知识产权评议指标体系和不断升级评议机制的过程,3年下来,王英看着实实在在的成果,开始撰写提案提交北京市政协,呼吁在北京市十六个区县全面推广知识产权评议工作。提案也得到了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的肯定和支持,北京市知识产权局还特别安排北京16个区县的知识产权局长,拿出一整天时间,专门听王英讲怎么进行知识产权评议。“让北京能全面推广知识产权评议,让知识产权这个‘牛鼻子’拉动区域创新、拉动创新型城市的经济发展,这是一个知识产权工作者的目标。”

  “知识产权是我的事业,将事业中的思考与政协履职相结合,是我的责任。”王英为自己总结道。(转载自北京政协公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