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界骄子 首页>>侨界风采>>侨界骄子
梵佛缅汉,各显深厚造诣 宏德弘善,终成桃李天下
2016-09-28 |
梵佛缅汉,各显深厚造诣
宏德弘善,终成桃李天下
——记北京外国语大学缅语研究创先河者、中缅友谊大使
粟秀玉教授
粟秀玉1929年出生于缅甸,祖籍福建厦门。致公党党员,教授,缅甸归侨。曾任中国致公党第八、九届中央委员,妇女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致公党北京市委员会第二、三届副主任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北京市人大代表,第七届北京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全国侨联联络委员,北京市委属下北京海外联谊会理事、联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侨联第八、九届常委,北京缅甸归侨联谊会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届会长等职。回国前担任缅甸华侨教师联合会副主席兼外文秘书长,缅华妇女协会副主席兼副秘书长,缅甸仰光南洋中学校务委员、外语教研室主任,缅甸仰光福建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当今任北京缅甸归侨联谊会创会会长,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咨议,致公党北京市委员会顾问,缅甸仰光南洋中学校友会名誉顾问,香港缅华互助会荣誉会长,香港缅甸归国华侨校友联合会荣誉顾问,华中校友会(香港)名誉顾问,澳门缅华互助会荣誉顾问,北京华文学院(三校)校友会顾问,广东省缅甸归侨联谊会顾问,云南省缅甸归侨联谊会名誉顾问,陕西缅甸归侨联谊会名誉顾问,广西南宁缅甸归侨联谊会名誉顾问,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友会顾问等。荣获致公党北京市委优秀党员、北京外国语大学特殊贡献奖、北京外国语大学社区好居民、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荣誉证书、北京市侨联先进个人、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北京市三八红旗手标兵光荣称号等等。
这么多的荣誉并没有让粟秀玉教授浮躁起来,我们所见到的,还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年学者和社会活动家,认真细致并富有责任感地生活着。
黑色印花西服套装,胸前别一枚金色壁虎胸针,髪如雪染,梳得一丝不苟,岁月似乎并没有在她脸上留下痕迹,依然白皙红润,用“精致”二字可以形容眼前这位已经87岁的老人。她就是中国缅语学教学和研究的创先河者、中缅友谊大使粟秀玉。
奇特的渊源,缅语成纽带
“二战期间,我所上的基督教会学校停办了。1941年,当年我13岁,全家为着避难从仰光到(Pyapon)县城,在此处正好遇上了曾为缅甸总理吴努传授过佛学教义的泰斗,而且全是义务的;此时有幸遇到了相熟,领我一起去听每日半天的佛学课,有课听我格外高兴。参加了八个月听讲佛学哲理课,受益不浅,增强佛学知识论述,我认为这与后来获得缅甸总统颁发的荣誉大奖有关。”对于许多年前的一段渊源,粟秀玉是这样说的。14岁的年纪思想单纯,经过八个月听课共计约700小时,即参加了全缅佛教协会隆重举行的佛学哲理考试,并且一举考取了最高级别九段的证书。粟秀玉年纪轻轻又是中国女孩拿到了缅甸佛学至高荣誉,消息传开,轰动了周围中缅双方大片人士。
对于这一切,粟秀玉说:“这是缘分,更是悟性”也正是这次获奖,令粟秀玉学习梵缅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过后,几任缅甸驻华大使得知粟老师曾获全缅佛教协会最高殊荣时, 亲自率领家眷及使馆官员前往粟老师家拜访,抵达后不仅向证书合十拜祭,还根据缅甸习俗,向年长的粟老师行跪拜礼。
1965年8月,在时任中央侨务委员会主任廖承志和中国驻缅甸大使耿飚邀聘粟老师以缅语专家身份回国。粟秀玉毅然放弃缅甸优异生活,听从组织安排,不顾老母亲的感受。离开后老母亲天天以泪洗面,因为我的子女全是她老人家一手带大的,突然不辞而别在十天内举家启程回国。她先后在国务院侨办属下的北京外国语专科学校任教,不久学校停办后撤销;接着到外文出版社缅甸文组任组长,负责审稿定稿工作,翻译审定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跟随毛主席长征》、《毛主席诗词》等政策文件以及政治理论、文学作品等缅文译作,均已出版发行。之后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直至1993年离休。其个人事迹均收入予《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当代创业英才》、《求是先锋》等丛书中。
弘贤扬德,桃李天下
粟秀玉出生在缅甸一个侨商家庭,幼年时期,她曾多次从父辈口中听到中国福建沿海居民早年出国谋生的血泪史,他们只身飘洋过海到异国他乡求生,她的父亲盲目地在缅甸上岸,由于身无分文又人生地不熟,只能干一个月只挣六块大洋的脏活累活苦活,其中两个大洋饭钱、两个大洋寄回家乡、两个大洋存攒起来……从这些追溯中,她继承了父母的勤劳节俭优良传统。即使后来生活改善身居楼房,却依然保持着简朴的良好作风并懂得知足和感恩。亲眼见到父母对待来自福建老家的新客同乡们的人文关怀中,体会着浓浓的乡情。
粟秀玉的父母双亲均为文盲,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却保有朴素的感情。他们懂得语言是文化的最好保护者。为此,他们严格要求所有家庭成员在家一定要讲家乡话即闽南话。当粟秀玉回国后首次回老家到达厦门市郊家乡,说出一口流利的闽南语,令亲人们和周围的人均感到惊讶。
“我非常感谢我父母,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粟秀玉说道。当今每当遇上同乡用熟络的闽南语交流时,都会想起父母的功劳。接着,她提起新中国成立时,当时仰光市包括报社和进步社团在内,全市升起的五星红旗共计11面,粟秀玉家便是其中之一。这个举措完全是郑振汉(粟的老伴)在全家人毫无知情的情况下勇于担当的独自行动,由于当时缅甸尚未与中国建交。
粟秀玉回国前为缅甸南洋中学校务委员、资深老师,缅甸仰光福建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她师德崇高,为人谦和低调,既注重教书,又重视育人。她曾主讲缅语精读课、口笔译课、报刊评论以及文学选读、历史、诗歌、歌剧等课程。在教学和平时师生的交往中,她总是循循诱导,要求学生每周写篇周记,两周写篇作文,对学生作业认真修改和评判。每晚几乎都在午夜12点后才得以休息,这个习惯延续至今,还有她一生从未午休,可她劝告大家一定要劳逸结合,午休养神很重要。粟老师的学生、新华社缅甸分社的首席记者张云飞说:“粟教授是在中缅民间外交领域做得最多、最有效、最受欢迎、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唯一一人”,还有的学生这样评价她:“粟老师总是用引导和培养兴趣的方法,激励我们勤于动笔养成读写相结合的好习惯,从不采取强迫手段”。她还曾自编高年级缅语精读课教材,著有《梵缅老柬汉宗教词典》(缅文部分),并发表了《佛教与缅甸社会》、《浅论战后缅甸经济发展》等多篇学术论文。她终身执教50年,培养了大批学生,遍布在中国包括港澳台,还有世界其他地方,缅甸华侨华人华贤圈里估计有三分之一的人曾经是她的学生或听过她的课,可谓桃李满天下。
多年来,粟秀玉不仅在教学和翻译与科研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还一直热心于社会工作和公益事业,精力旺盛地无私奉献,担当着中缅文化交流的使者。她虽然并非政界人士,却能与缅甸政府顺畅沟通;虽然并非宗教人士,但在缅甸宗教界却享有很高的威望。
2013年3月30日,“粟秀玉教授基金”成立,主要用于在缅公益慈善活动和增进中缅友谊方面的活动。基金成立前粟秀玉个人首次捐出150万元缅币(约1万元人民币)外,首批资金还得到了几十位华侨华人的积极捐款,基金首次活动是向缅甸寺庙收留的孤儿和贫困学生等群体捐赠了大米、学习用品和新年礼物。粟秀玉教授基金成立后,粟秀玉再次捐赠1万美元,用于为缅甸14个省邦刚刚考上大学的100多名优秀贫困生提供大学四年的学费。
“‘粟秀玉教授基金’是学子们的善举,符合我本人的愿望和梦想。”如今,年事已高的粟秀玉仍奔波于中缅之间,乐此不疲。她的热情慷慨赢得了人们普遍的尊重和爱戴,她也被誉为传播中缅友谊的民间友好使者。
缅汉交融,成就杰出
虽然在缅甸出生成长,但中国和缅甸对于粟秀玉来说,一个是生父,一个是养父,哪个都割舍不了,她不希望两者之间有隔阂。
在缅甸任仰光南洋中学教师和缅甸福建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时,她常常教导华侨子弟要与当地缅甸人民友好相处:“我们都出生在缅甸,喝这里的水、吃这里的大米长大的,应该时时刻刻感激养育我们的缅甸人民、爱护这片土地和缅甸的一切。”
在北京生活了将近半个世纪,粟秀玉对北京也无比热爱。她说道:“我特爱北京。人就是这样,住一个地方,在享受这个地方的所有,对这个地方就要感恩。就像干一行要爱一行,你才会长进。当然,每个地方都有它的不足;因此,完善它、改造它,就是我更热爱它的动力。”
粟秀玉自称是个“话匠”,“别的什么都不会,我就会说话”,粟秀玉半开玩笑地自我评述道。这不仅与本职工作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缅甸语教授以及终身执教缅语翻译专家有关,更多的还因为她的另一个舞台——北京缅甸归侨联谊会,还有其他社团活动,上台发言都需要讲话。这句话也凝结着一位归侨女会长暨社会活动家积极沟通缅华同侨及社会人士的爱心,反映了她不断为传递中缅友谊点点滴滴的人文交流辛劳。
1988年,北京缅甸归侨联谊会成立,这是北京市最早一批成立的归侨联谊会,粟秀玉是创始人之一。26年来,她一直担任会长,期间她先后接待了来自缅、美、加、英、荷、泰、澳等国和港澳台地区缅华同侨130余批、1000余人次,最多接触的是缅甸政商界人士。每年的5月初,在京的缅甸归侨们都会举办联欢大会,新朋老友欢聚一堂,互道问候,大家载歌载舞,叙述同侨之情。2008年5月8日,刚刚庆祝完联谊会成立20周年,联谊会又紧急召开了全体理事会议。粟会长在会上通报:“我们的第二故乡缅甸遭受强热带风暴‘纳尔吉斯’的侵袭,损失惨重,作为缅甸归侨,我们绝不能袖手旁观”,说完粟会长当场带头捐出全月工资,接着,所有理事积极响应,不到半个小时就筹集到善款1.8万元。大家在她的感召下,团结一心设法通过各种渠道,鼓励动员社会力量向灾区捐款奉献爱心。四天后于5月12日,粟秀玉、林惠、莊凌和萧湄琬四位代表大家,把筹集到的人民币119万余元善款和慰问函,委托缅甸驻华吴登伦大使转交灾区人民。
辛勤奉献,积极参政
粟秀玉平时总携带着一本“通讯录”,上面字迹不一,有深有浅地写着很多人的联系方式。本子上的人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这是她多年来养成的一个习惯。她是一个有心人,平时认识的人太多了,所以每遇一个新场合,她就会让新认识的人把联系方式一一留写在她的本子上,便于记忆和保留。这样的本子,她不知积累下了多少本。
由于工作的原因,粟秀玉经常能接触到缅甸政界人士,她一有机会就会和缅甸官员讲老一代华侨们的艰辛创业故事,她要让他们知道:“为何不管到何处,中国人都比当地人富,华侨的富有不是抢来的,更不是夺来的,而是靠自己的亲身奋斗打拼、勤劳吃苦换来的。不仅是缅甸的华侨,还有东南亚其它国家的许多华侨都是靠卖苦力起家的。”她告知缅甸友人及其它外国朋友:“中国人的特点,一个是勤劳,一个是有智慧,一个是严谨”。
2013年,粟秀玉获得缅甸总统吴登盛授予的“弘善贤德楷模”勋章,该勋章是缅甸总统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宗教奖项之一,粟秀玉是获得该勋章的唯一在俗中国人,奖励表彰她为传播中缅友谊而作出的杰出贡献。为了庆祝粟秀玉获得勋章,她的学生——新华社仰光分社社长张云飞、中国驻缅使馆文化参赞王瑞青、中国驻曼德勒总领事郁伯仁联合以个人的名义举办了一次特别招待会,中国驻缅甸大使杨厚兰、夫人阮蔚、使馆官员和缅甸高级官员等100多人出席,给予热烈的祝贺。
2014年5月8日,首届北京市华侨华人“京华奖”特别荣誉奖授予粟秀玉,以肯定和奖励她一生为缅语教育倾注的心血、在教育战线奋斗多年的付出以及为促进中缅友谊所作出的大量贡献和努力。
一生不负胞波情,桃李满园心意尽。中缅两国山水相连,两国人民情深意浓,缅甸国家虽有多国侨民,但唯独称呼中国人为胞波,“胞波”二字是缅语的音译,意为同一母胎生育的血缘兄弟,这是缅甸人民对中国友人的独特称呼。粟老师也在用她一生的努力,笑迎着这个亲切又温暖的称呼。